【湘江早报】湘江新区:智能物流车离我们不远了

发布时间:2018-10-31 09:21:20

蒙蒙烟雨将桃子湖文化创意产业园衬托得格外清静,长沙智能驾驶研究院就位于产业园的B3栋。近日,记者来到这个创立才半年就被业界高度关注的智能物流车驾驶平台缔造之地,采访了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行政人事总监宇军。


640PXRR4Z1X.jpg

研究人员在湖南湘江新区智能系统测试区进行现场测试



记者:是什么机缘让研究院落户湘江新区?


宇军:早在两年前,为实现长沙智能驾驶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打造下一个千亿级产业,在长沙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湖南湘江新区范围内,总规划面积1万亩,一期投入近20亿元,打造了中部地区规模最大的智能系统测试区——湖南湘江新区智能系统测试区,为后期长沙智能驾驶研究院组建打下基础。去年10月,由香港科技大学著名创业导师李泽湘教授领衔成立并获顶级风险投资大力支持的长沙智能驾驶研究院正式落户湖南湘江新区,并获得了新区人才奖励、研究补贴等政策的扶持,目前12000平方米的研发场地正在装修中,新区的智能系统测试区也将在近期竣工交付使用。


记者:研究院为何定位于重型物流智能驾驶?


宇军:湖南是全国第六大汽车生产基地,也是有色金属之乡,在新能源电池产业上有天然的优势,另外还有北斗产业集群、国家超级计算机中心,致力于打造中部物流中心。前期通过调研,结合湖南现有的资源禀赋,我们认为商用车应该是最先落地、也是大家认可的智能驾驶的产品。在之后拜访了很多物流企业,了解到的几乎都是雇三个司机开着重卡24小时从深圳跑到北京,在这种城际物流运输的过程中有很多问题特别是安全问题。统计数据表明,尽管重卡仅占机动车辆总量的10%,但是重卡交通事故却占整个机动车辆交通事故的50%!而且通常是致命的。其次还有能耗问题、人工问题。用智能驾驶去改善用户体验、提高物流的安全性,并降低人力、物力与能耗,把重型物流车变得更安全、更高效、更清洁,完成驾驶员与车更自然、更便捷、更舒适的交互,这就是我们创立研究院的初衷。


记者:请问研究院的团队文化有哪些?核心是什么?


宇军:研究院自成立以来,人力发展一直保持高质高速的发展态势,六个月平均增长率为34.8%。研究院现有员工87人,其中博士13人、硕士41人,高学历占比62%,研发人员占比86%。多人有海外发展经历,其中美籍专家2人、英籍专家1人。员工们来自53所院校,专业涉及控制工程、机械制造设计及其自动化、人工智能、多媒体与虚拟现实、信息与通信工程、光学、物理、计算机技术、能源科学等近56个专业。可以说我们是个多学科与专业覆盖的“大兵团”,强大的凝聚力以及工作氛围是核心,我们提倡建立“技术实力强,精神状态佳,工作氛围好”的团队文化,不但依法依规为大家提供所有福利和保障,还有高额的补充商业保险和建立在“自我管理、自觉约束”基础上的规章制度,倡导“以智驾事业为光荣、以拼搏奉献为骄傲”的工作标准,力求为研究所“全产业链切入式”的战略方针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记者:研究院在技术方面的标准是什么,是公司标准还是行业标准?


宇军:当下,人工智能已经成为社会焦点,智能驾驶更是关注度最高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之一,公司一直都在不断完善内部管理规范,基于依法合规推动技术研发工作。在政府层面,4月3日工信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三部委联合下发了《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这是对行业的一个规范及标准。近日我们也积极配合参与长沙市智联网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办法(意见征求稿)的起草编制,力求共同构建汽车产业智能化、电动化、高端化发展的新格局,加快推动地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发、应用和道路测试工作。在行业层面,公司也加入了产业联盟,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及研讨。

 

记者:智能物流车离我们还有多远?


宇军: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智能驾驶研发、测试工作起步较晚,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是产业能否从大到强的关键。公司目前的愿景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导向打造下一代智能物流系统,用以解决物流货运的安全性和高能耗问题。我们的目标是要做到“智行合一”,将人和车、车和路、智能和人员融合起来。机器人、互联网、人工智能、微电子等领域会带来很多新的技术,这个平台如何真正融合这些技术?其实互联网思维、人工智能思维都不重要,创新思维才是最重要的,创新思维的核心就是创新人才的培养。至于智能物流车离我们还有多远,我们的规划是三年,这也是我们对长沙市政府的一个庄重承诺。依靠我们的专业技术人员不懈的拼搏,随着各个重要环节的突破,我可以很有信心地告诉大家,这不会需要很长时间了!


点此查看官方报道